[邯鄲新聞]在邯鄲肥鄉(xiāng)縣屯莊營鄉(xiāng)柴莊村東的一片空地上,每個周末都上演著這樣溫馨一幕:一位老人動作嫻熟地為村民理發(fā),在一旁等候的人們圍坐在一起,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柴莊村支書柴文書介紹說,這位老人叫李正保,今年78歲,他從12歲開始,連續(xù)60多年為身邊人義務(wù)理發(fā)。退休返鄉(xiāng)后,他除了為鄉(xiāng)親義務(wù)理發(fā),還主動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理發(fā),被鄉(xiāng)親們親切地稱為“最美理發(fā)師”。
走進李正保家,迎面走來一個精神矍鑠的“小老頭兒”:戴著草帽、穿著白大褂、背著一個有點破舊的工具包。一問才知道,此人正是李正保,“今天是給懷唐理發(fā)的日子,我們一起去吧。”83歲的李懷唐,6年前得了腦梗,臥病在床,上下車都要人抬,出門理發(fā)便成了個大難題。“正保叔聽說后,主動帶著工具來到家里,約定每月初六給父親理發(fā),這幾年從未間斷。”李懷唐的兒子李振海說,正保叔給人理發(fā),不要一分錢,不吃一口飯。記得有一次,心里實在過意不去,就買了點禮品,結(jié)果正保叔下次來理發(fā)時,帶來了更多東西。
說話間,李正保已進入“狀態(tài)”:只見他左右端詳,剪子、推子交替著用,不一會兒,李懷唐的一頭白發(fā),已經(jīng)被修剪得整整齊齊了,末了,李正保還拿起剪刀細細地修了修邊,并用剃須刀幫他刮凈了胡須。理完后,精神不少的李懷唐咧著嘴笑,并向他豎起大拇指。
說起李正保理發(fā),那可有段“歷史”了。今年78歲的李正保,退休前在邯鄲市地方鐵路處工作。“1948年,我上初中的時候,就開始給同學(xué)理發(fā),那時只是個愛好!”后來參加工作,這一愛好便延續(xù)了下去,利用休息時間,給同事和附近的居民理發(fā)。1988年,退休返鄉(xiāng)后,李正保就成了全天候的義務(wù)理發(fā)師。后來找他理發(fā)的人越來越多,除了老人,還有中年人、小孩子。漸漸地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“約定”——每個周末,他準時在村東一片空地上“出攤兒”,等候前來理發(fā)的村民,對那些行動不便、臥病在床的人,他就“上門服務(wù)”。
“初二是李貴的,初五是柴運張,初八是李二元……”李正保的工具包里,除了理發(fā)工具外,還有一個特殊的小本子,上面記錄著所有需要上門服務(wù)的人的聯(lián)系方式。“本子上有個老人前兩個月剛不在了。”李正保有點傷感地說,“那個人叫李大元,今年87歲了,每月十五給他理發(fā),有十來年了,這倆月每到這個日子就會想起他。”
剛開始,李正保只為本村村民提供“上門服務(wù)”。但在服務(wù)過程中,他更加體會到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出門理發(fā)的困難,便開始定期“光顧”縣城附近的敬老院,和別人聊天時還有意地留心哪里有需要理發(fā)的人。漸漸地,他本子上的“情況”多了起來:屯莊營鄉(xiāng)東營村的李盛林、王莊村79歲的王堂的,東漳堡鄉(xiāng)行村的馬芳林,曲周大河道鄉(xiāng)介寨村的“瞎子”……
“剛嫁給他時,特別不理解,難道理發(fā)可以當(dāng)飯吃?”老伴胡臣容說:“后來看著那些人清清爽爽地離開,看著他們開心的笑臉,覺得能幫助別人確實是一
件幸福的事?,F(xiàn)在全家人都很支持他,我每天準備好熱水和干凈的毛巾,女兒為他買了三輪車,每次他出門回來,我總是變著花樣給他做點好吃的……”
由于每天要給很多人理發(fā),李正保的推子隔幾個月就要磨一下。得知情況的磨刀師傅王海根,十幾年來沒有向他收過任何費用,“你為大伙義務(wù)理發(fā),我為你免費磨刀!”2012年,該村60歲的劉建章,在三個女兒相繼成家后,主動“拜師”李正保,心甘情愿做起他的“小跟班”。“建章的到來,讓我太高興了!”李正保說,“終于有人接我的班了!等我走后,我不用為這些老人的頭操心了!”
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,難得的是做一輩子好事。李正保堅持60年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他就是我們村的‘老雷鋒’!”柴文書說,李正保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教育和感動著村里的每個人。
[邯鄲新聞]在邯鄲肥鄉(xiāng)縣屯莊營鄉(xiāng)柴莊村東的一片空地上,每個周末都上演著這樣溫馨一幕:一位老人動...